王波明对话万峰:储蓄存款转化为养老基金,是解决养老金缺口重要途径
时间:2025-07-06 02:52:32 出处:热点阅读(143)
王波明对话万峰:储蓄存款转化为养老基金,王波是明对解决养老金缺口重要途径
来源: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话万化意见》,提出推动发展自愿参加、峰储市场化运营的蓄存个人养老金制度。至此,款转口重我国的养老养老社会保障网又多了一层。
老龄化正不断加大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基金解决金缺压力,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途径报告显示,预计2035年全国城镇养老金结余将清零,王波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1.28万亿。明对
面对这种情况,话万化“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多层次、峰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蓄存其中,款转口重由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产品组成的养老“第三支柱”被寄予厚望。
虽然是我国酝酿多年的规划,但不少人依旧都对“个人养老”、“第三支柱”等词语感到陌生。《聊一波》特别节目第三期,《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对话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万峰,详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缺口、如何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等问题,教你用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抵御疾病和养老的风险。
王波明对话万峰
补足养老金缺口要靠大力发展“第三支柱”
王波明:咱们是老朋友了,今天约您来谈谈保险。保险中跟大众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是养老保险,一个是医疗保险。首先我想请万总谈谈养老保险,养老金缺口是怎么回事?
万峰: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说起,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救济部分、保险部分、慈善部分。保险部分就是我们熟悉的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五险一金中的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的,由企业从职工的工资中扣除,各地的扣除比例基本在在16%-20%之间,其中个人缴纳的比例是固定的8%,剩余部分由企业缴纳。
这些钱积累到一个池子中,由社保基金负责管理,形成国际上所说的“保险三支柱”中的第一支柱;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这个咱们国家推行得比较晚,到现在总共就不到十年的时间。企业年金是什么呢?国家允许企业在税前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叫企业年金计划,基本上是单位交8%,个人交4%,实行账户式管理。
由于第二支柱不是强制的,只是靠减税做政策引导,所以只覆盖了少部分国营企业、大型企业职工,我看到的最新数据是只覆盖了6.7%的企业职工;
第三支柱就是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产品。
我们国家的现行的养老制度主要依靠第一支柱,这是中国养老制度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在职员工缴纳的保险费用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以前,中国年轻人多、老年人少,现在老年人口增多了,年轻人相对少了,支出压力增大了。
王波明: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个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吧?
万峰:社科院在2019年发布了一份精算报告,里面讲到2019年全国城镇养老金节余只有4.26万亿,预计到2035年就要耗尽了,2050年整个社会的养老金缺口巨大,将达到11.28万亿。
王波明:我听到社会上有一些呼吁,比如把一部分国有资产划入社保基金,由他们做进一步的补充,你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万峰:现在国家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大养老金来源。前几年政府出台了一个措施,就是国有资产10%划入社保基金,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大约能划入20万亿。但这也只是缓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长远来看,现在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拓展第二支柱,大力发展第三支柱。
2020年,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海会议和论坛上都提到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所以我的判断是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因为咱们国家有一个巨大的可利用的资源,就是居民储蓄存款,前几年这个数据是73万亿,现在大概到100万亿了,把这些钱转化成养老基金是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王波明:具体该如何转化呢?
万峰:在陆家嘴论坛上郭树清讲到了养老金融的概念,这个概念比我们讲的商业养老保险的范围更大,除了保险公司以外,银行、信托、基金将来都可以开发养老类的产品,把储蓄存款吸收、转化为养老基金。
我认为这个转化的过程国家不用出一分钱,就推出特殊的优惠政策去促进、推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用特殊政策支持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第一可以免税,购买养老产品的部分可以递延;第二,养老保险产品的投资的增值部分和分红也可以免税;第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国家可以开发可供养老保险长期运用的债券,解决保险公司长期资金运用的安全问题。
这些政策一汇总,商业养老的投资收益会高过银行储蓄,产品也更加稳妥、安全、可靠,就会激发大家购买的积极性。
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提高你的“替代率”
万峰:在养老保险上全世界有一个概念叫替代率,假如你现在的月收入是1万块钱,退休之后每月从社保能领多少钱,这两个数的比值就是替代率。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替代率在70%以上说明退休金能基本维持你退休前的生活质量,替代率低于55%,你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幅度下降。
王波明:替代率55%就是说,如果现在月工资1万元,退休后每月退休金5500元。
万峰:对的。我国2020年最新的替代率数据是44%,咱们的最高纪录是2000年的72%,之后就一路往下降,因为退休金增速远远低于在职员工薪酬增速。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在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再买个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才不至于和上班时差太多,生活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所以养老保险从个人的退休规划来讲是应该买的。
至于个人怎么买养老保险呢?我是觉得第一,出发点一定是真的要给自己积累养老金,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投资回报;
第二,咱们国家在养老上基本上分成四类,一类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工,一类是企业职工,第三类城乡居民,第四类是低保人群。这四类人的养老保险保障程度不一样,对商业养老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购买前要清楚自己的需求;
第三,还要考虑到自己的收入,国际上的研究数据表明,拿出自己收入的10%来买保险是比较理想的比例。
社会医保不是什么都保
王波明:我们再说说医疗保险。基础医疗保险由政府提供,它和商业保险的区别在哪里?
万峰:五险一金里就包含基础医保,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是工薪阶层工资的10%由企业承担,个人缴纳工资的2%,这笔钱形成一个大的资金池。我们去医院看病时,门诊和住院的一部分费用会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
王波明:假定我生病了,多少费用是可以被医保报销的?
万峰:由几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起付线,以北京为例,北京市门诊的起付线是1800,这是一年的累计数,一年总计1800以下需要自付,超过1800的部分才可以被社保覆盖;
另一个是封顶线,也就是最高限额。北京市门诊是2万,住院是50万,加起来是52万;
还有一个是自付比例,也就是在52万以内,不同药物、在不同城市看病能报销的比例都不同,例如北京人到上海看病和在北京看病报销的比例不同;
还有一个自费药。中国目前有18万多种药物,但是列入医保目录只有2万多种,剩下的药物都是自付。所以总结一下,即使有医保也还是有四部分需要自费: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自付比例和自费药。有调研称,整个医疗费用中自付比例大约是47%左右。《健康中国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占比要从2016年的29%降低到2030年的25%。
万峰在《聊一波》节目
哪些人需要商业医疗保险?
王波明:这些基本保障已经惠及中国大部分人口,但如果万一得了大病花费超过上面说的52万,是不是就需要商业保险了?商业保险和基础医保是什么关系?
万峰:这个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涵盖的范围内也是有自付额的,根据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自付比例在25%-47%之间,这在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下是必然的。商业医疗保险就可以补充医保报销后剩下的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自付比例和自费药部分。
还有医保报销有医院限制,去社区医院、三甲医院等指定医院产生的费用才能报销,私立医院不能报,想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就得自付,或者通过商业保险把这部分费用转嫁给保险公司。
王波明: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基本医疗保险不够用,自己还是需要有商业保险来覆盖自己的医疗费用,在选择商业医疗保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万峰:基本医疗保险分为三个群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城乡居民,这三个群体的保障是不一样的。
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除去医保和大病保险之外还有医疗补助。刚才讲过的需要个人承担的四个部分,他们回到单位后还可以报销绝大部分,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医疗保障基本够了,可以不考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但是他们应该考虑购买重大疾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指的是一旦被保险人确诊罹患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会给付一笔保险金,用于补偿治疗、化疗、康复、护理产生的费用和收入损失。
举个例子,有个人买了10万的商业医疗保险,又买了一个20万的重大疾病保险。假设他被诊断出癌症花了10万元治疗,医保报销了7万, 3万元自付部分商业保险会赔偿,相当于他没有损失。拿着癌症诊断,保险公司还要给付他20万重大疾病保险金,商业保险一共要赔偿和给付保险金23万元。
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尤其需要这样的商业疾病保险,因为他们没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医疗费用补助,也没有团体医疗保险,按照现在的制度只能自付。但这些人大部分收入较低,我建议如果子女尽孝心,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去买这么一份医疗保险或者是重大疾病保险。
王波明:谢谢你,万总!